嘩,靚仔喎

嗑華仔的小號

见龙卸甲


看见龙卸甲时,我总会想起比它早近二十年的天若有情,感叹它们的音乐和画面实在漂亮,每个音符都不是凭空奏响,每个镜头都师出有名,背后绝对是实打实的技术和诚意,组合在一起却不显得匠气,而充满信手拈来的随意。文艺的外表下是纯正的商业灵魂,天若有情是青春,色彩爆裂血气方刚,见龙卸甲是人生,回首一望满目风沙与云烟。但它们是同样的孤注一掷、一往无前,华Dee生于街头、死于街头,凤鸣山令其成名、葬其傲骨,当华Dee载着JoJo在高架桥上飞驰,当子龙就着风雪冲向千军万马,谁不曾向往过?

看之前不知道见龙卸甲是部挺有争议的片子,现在在网上还可以找到很多十年前的遗迹,知乎相关问题下的回答在这些年间不知不觉地换了顺序,豆瓣依然故我。对于像我这样假的历史爱好者来说,道化服是一个片子中没那么重要的部分,只要不显得简陋便宜怎么都好。历史背景也没所谓,不会在意诸葛亮的形象,更不在意邓芝是不是弃文从武、还在死前大喊过一声大蜀国万岁。但不符合史诗不代表敷衍,很多细节方面都体现出用心,比如凤鸣山的破庙,皮影戏,以及各种兵器。子龙的老妆足矣见得功力,梳得干脆利落的白发,脸颊瘦削,眼底深沉,华仔的那一个回眸,就是拟人化的风霜和气节。我特别喜欢那条辫子,有种莫名的既沧桑又安心的感觉,武将中透出点文雅的气质,很像赵云给我的印象。曹婴的扮相十分美,弹琴的手法急而不乱,肯定是练过的。在我看来,导演并没有随意对待这部电影,也并非没有能力去还原当时的陈设,就像故事本身一样,他选择了架空到底,而华仔就在这个架空的世界中,与我心中的赵子龙结结实实地打了个照应。

我不懂三国,现在勉强只能记得一点书和老电视剧的内容,厚着脸皮说我觉得这部电影虽是架空,但它很三国。除了直接以旁白点到外,子龙的经历等多处都体现着三国演义开篇那句蕴涵的意义。所谓天下大势,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像是一个圆,却又未必全是如此。青年子龙在凤鸣山杀入魏军的重围时曹操对年幼的曹婴说,你要记住,那些都是你手中的棋。子龙杀出一条血路,仿佛棋子跳出棋盘,有了自己的主张。但镜头一闪,老年子龙自荐带兵北伐,却一则成为丞相暗度陈仓的掩护,二则应了他的命运——在凤鸣山走上绝路,终究仍是一枚棋子。这种带有极强命定论的、圆环状的构造,正呼应三国演义内在的精神。老年子龙最后身在局中,欣然接受了他的命运,感叹一句自己这么多年走出一个圆、却也真是一个很美丽的圆。他最后想起的不是他效忠的国家君主,而是策马扬鞭的关张二人和年轻时的自己。俗世的一切尽皆虚无,宛如佛像无悲无喜的面容。这么多年为什么打仗呢,他没有说,但绝不是为君,不是为国,不是为命运,这是他的超脱。

另一点是比较个人的阅读体验。我早先读三国演义时喜欢演义胜于水浒很多,有个原因是演义虽时常死伤无数,但对人命总有种特殊的悲悯,这种对死亡不猎奇且不分贵贱的态度让我读起来觉得比水浒舒服很多。有个地方我印象很深刻,关羽败走麦城后灵魂附身在吕蒙身上使其暴毙,但即使大仇得报也无法升天,只能在人间悲鸣徘徊,这时遇到老僧普净,老人说,你哀叹自己的命运,但想过被你所杀的那些人吗——“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见龙卸甲贯穿着类似的情感,子龙自贫民到五虎上将,期间不是热血励志,而尽是人生嗟叹。罗平安的叙述则更是今人的视角,尤以那句“本来想救皇帝的刘备自己当了皇帝”让人叫绝,片尾的“三国终于统一了,国号不是魏,不是吴,更不是蜀,而是晋”与之照应,没有炫耀繁华,亦不崇拜武力,反倒让人读出一丝乡愁,对于那个永远没有再回去的,遥远的常山。

华仔演得太[消音]好了!!我想了很久依然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的激动,这种会武却又不粗狂、似文却又不软弱的平民英雄,我想不出有谁能比他演得更好。我衷心希望我死掉前看到的所有赵子龙都由他来演。光看华仔的表演就已经是部上佳的电影,我其实蛮期待的,当人们能学会不让电影背负太多、也不让自己背负太多时,这部电影应该会得到公允的评价。

都说这部电影像漫画,但看了大半辈子漫画的我却屡屡浮现出国画的笔墨丹青。奔腾的马蹄特写像极了奔马图,疾风做笔,砂石做墨,分明是力量与写意的融合。这部电影给我的印象也是这样,它刻意地略去许多东西,但真正的中心却因此而格外清晰起来。它大多时候颜色简洁的画面也像宣纸上的淡墨,黑云压阵,角声满天,天地间只剩一人一马的背影。

评论 ( 4 )
热度 ( 35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嘩,靚仔喎 | Powered by LOFTER